星期日, 5月 30, 2010

六月『仰視』題目確定

本部落格的『仰視』環節是由我主辦,我自己參加的每月電影展(或者隔月吧…),目的是強迫自己較針對性地看電影和評電影,以對抗我偏向梅花間竹(短時間內避看同導演/類型/主題的電影)的觀影習慣。雖然觀眾主要只有我,但我也歡迎同好在這裡就我下的影展題目建議片單,也順道互相交流。

六月份的題目是『蠻荒世界的牛仔神話』。顧名思義是西部片影展。選擇這片種,一來因為我最近重裝有線也重遇我的好朋友TCM頻道 --- 一個珍貴的荷里活黃金年代片庫,當然也包括大量西部片;二來是我這陣子喪玩以下遊戲:


《Red Dead Redemption》由以GTA系列聞名的Rockstar製作,故事講前幫派成員牛仔甲在已成日落黃沙或明日黃花的萬里狂沙冒險~^^~(故事設定在上世紀初,當時牛仔世界已接近被淘汰邊緣……其實故事並不是關鍵,Rockstar的遊戲向來以自由度高見稱。)

看看主角原型多少參照獨行俠系列(服裝似Clint Eastwood,但樣子也頗像其貌不揚的Lee Van Cleef)連遊戲配樂也有幾分Ennio Morricone配樂的影子,總之型到可以吸引對『西部』毫無概念的小學雞願意放低三舊幾水。
我想一般人眼中的西部世界已被荷里活的西部片騎劫,也完全混淆了史實與幻想。不過,我希望在觀看有關片目時,最少能夠將浪漫和野蠻分開。暫定選片是五套。

我今次還會嘗試Crossover電玩:每看完一套選片後我就會跑到《Red Dead Redemption》的電玩世界將片中名場面重現一次,感受當荷里活式牛仔的滋味!

為了預備這次影展,我也參考了自己六年前寫的文章:

http://mypaper.pchome.com.tw/lazydream/post/1237064325

如果在今時今日選,有幾套2004年或之後看的西部片肯定可以上榜:Howard Hawks的Red River,Robert Aldrich的Vera Cruz,Sydney Pollack的Jeremiah Johnson ,Sergio Leone的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和A Fistful of Dynamite(個人覺得兩片都比獨行俠系列優勝);2007年上畫的兩套新片《3:10 to Yuma》及《The Assassination of Jesse James by the Coward Robert Ford》亦會在十大邊緣,至於John Huston的The Treasure of the Sierra Madre……我當年大概數漏了它~~將My Darling Clementine排在第6也太委屈了它……另外,IMDB雖然將像《斷背山》或《二百萬奪命奇案》這類年代背景較近的電影也歸類為西部片(純地域的分法?),但我就無法當它們是一般的西部片討論。

由於幾乎所有西部片均符合『蠻荒世界的牛仔神話』這題目,我猜今次選片的自由度也非常大,唯有不選擇我曾看過的作品。暫定六月三日決定名單。

星期五, 5月 28, 2010

算計

推介一本好書:米澤穗信的〈算計〉。故事講大學生主角為了買車媾女,誤中搵工陷阱,與十一個陌生人困於叫暗鬼館的地方作七天困獸鬥……. 《算計》將Closed circle元素推到極致,處處暗藏對經典推理小說的致敬,亦不乏苦中作樂的幽默描述,適合各推理迷或推理門外漢(即是我);可能是我的腦子太電影主導,無論故事中謎樣的機構抑或『玩家』們所分配的武器,都讓我想起深作欣二的《大逃殺》(當然,它也是一本著名小說),頭三分二情節甚至更加觸目驚心。當在夜裡關剩一盞枱燈單獨閱讀它時,各位一定會左顧右盼,嘿嘿嘿……


我與老婆很愛玩選角遊戲。荷里活版港產片,港產版日本片,電影版漫畫之類;我與她看完〈算計〉後又企圖找十二位日本明星演《算計》那十二位倒楣友,拋出一堆研一翔太優葵英龍華,選到一半卻在網絡發現電影版原來早已開拍,還預定在今年十月在日本上畫。藤原龍也綾瀨遙北大路欣也武田真治阿部力等卡士,份量與我們胡亂猜想的黃金陣容竟也相距不遠。其中藤原龍也除了人夠紅外,他確實對演無辜辜上賊船的『玩家』經驗豐富(他在《賭博默示錄》中真的登上了船),而本片導演是拍恐怖片有一手的中田秀夫,各方面都很讓人看好,希望它有機會在香港上映~

官網

http://wwws.warnerbros.co.jp/incitemill/

星期四, 5月 27, 2010

彭浩翔的八部半

前言

八部半是事實的陳述:包括短片《暑期作業》(1999)在內,《維多利亞壹號》已是彭浩翔的第八部半執導作品;考慮到他在本世紀才開始執導長片,在短短數年於淡市能夠拍出自己的八部半,今年更起孖推出兩套作品,可以看出此子確有過人本事。





正題

八部半如何催生《八部半》,很多人也聽過。我想『八部半效應』多少存在於電影導演之中:它可以是審視從前的響鬧裝置,可以是創作路途的樽頸位置,也可以是超越自己的華麗佈置;無論如何,《維》片這套八部半必然是自覺炮製的里程碑。我敢說《維》片甚至是彭導迄今為止拍得最認真,亦顯得最認真的作品。撇下彭導與何超儀爭奪剪接權的花邊新聞,只拿《維》片對比彭導過往作品,你會發現《維》片流露的黑色幽默竟然有所收歛,即使它其實是沖淡血腥味的絕佳調味。不難想像,觀眾看《維》片時會像在家中吃魚生發現不夠Wasabi一樣腥口。

要數彭導在《維》片最認真的經營莫過於它提供時空的補遺。《維》片的殺人事件本來是極其狀觀的一鋪清袋格,全部過程只發生在一個晚上。電影第一場戲明明是殺戮之夜的啟動禮,王青的自絕明明比他在《凶榜》(余允抗,1981)的啃狗骨更勝一籌,彭導卻煞風景地在觀眾血脈沸騰時插進何超儀的過去----而且這種插敘手法更貫徹《維》片,多次硬生生打斷觀眾的觀影節奏。

可是,從插敘手法產生的距離感無助經營《維》片站不住腳的偽信息,本身亦無助於《維》片製作上的配套。當我看到何超儀放棄讀大學那場簡單戲也要打上1999年的時刻……我真是深深覺得彭導今次是過於認真了。同樣的情況,也發生在只有一場戲的盧海鵬身上。為了多一種觀點,多一點時代意義,沒化老妝的盧海鵬慘成徐少強的父親;也許,暴力電影愈痛快,觀眾愈不會見怪;痛而不快,礙眼的就是整古作怪。

無疑,即使主角是殺人魔,電影創作人也需要完成『觀眾認同』這個指定步驟(否則也要將策劃殺人藝術展的道德難題推到鬼神身上,一如《猛鬼街》系列或《死神來了》系列)。《維》片的問題是:它千方百計提供讓人認同的殺人理由,最後卻變成兇手死不足惜的理由。 可用作對照的是近年荷里活兩位好不威風的女殺手,一位是《美麗女狼》(Patty Jenkins ,2003)的查理絲花朗,一位是《標殺令》(Quentin Tarantino,2003)的奧瑪花曼。無論作品吹寫實風抑或漫畫風,不約而同是她們背後都有段令人同情的過去和散見於殺戮時刻的惻隱。《維》片的何超儀兩方面都不足夠,特別是前者。

多希望《維》片不是有心靠攏八十後的作品! 香港的八十後高呼置不到業,當然不是指買不到看海的貴價單位;何超儀在片中的不自量力與眼高手低,比她所犯下的罪行更讓人搖頭。這種人買不到樓絕對是抵死的! 這不單是牽連道德問題,如斯的殺人理由,簡單來說就是冇品味。電影觀眾隨時有與惡魔同行的心理準備,卻未必甘心與這麼遜的傢伙同流合污;相反,如果《志明與春嬌》是講志明與春嬌殘殺禁煙辦,這種擺脫『似是而非』的全然歪理或許更能引發觀眾的認同吧!



後話

《維》片的起首是『一個瘋狂的城市,想要生存,便要比它更瘋狂』,立刻讓人想起《烈日當空》(麥曦茵,2008)的『以無聊抵抗無聊』。它們的遠親可能也包括《歲月神偷》(羅啟銳,2009)的『難字半邊佳』和『最緊要補住個頂』......我真搞不懂香港的電影創作人為何近來那麼喜歡拋些格言式口號。在這個自我跟隨自拍,也跟隨Facebook、Youtube、部落格、超級巨星等文化被無限放大的年代,無論是五六十後抑或八九十後,根本不需要有這麼多代言人。

星期二, 5月 25, 2010

北野武vs高倉健


押錯注了!(見前一篇文章) 為了向北野武致歉,今次帶來這則武新聞(傳聞)真是相當獨家,起碼我未見過傳媒報導過(報導價值也不高吧?)。
近年呈半退休狀的高倉健,傳聞將會出山拍戲,這套新作更是與大導演北野武合作。暫時一切尚未證實,但待北野武的《Outrage》正式在日本上映後,一切便會明朗化吧!


我見

不講不知,高倉健已經將近八十歲了,雖說不少『八十後』的演員仍然在幕前活躍,但就未必適用在高倉健的例子,因為他的情況接近非主角不做,有點像荷里活的奇連伊士活,你很難想像兩位硬漢會在別人的電影客串。

高倉健的上一部作品已經數到張藝謀的《千里走單騎》,而兩位日本巨星曾經在1985年的《夜叉》合作,今次的新作大可能同樣是一套警匪/幫派片。其實北野武的簡約風格與高倉健的內儉演技其實為絕配,讓人驚訝的反而是兩人為什麼一直沒有合作過呢!

星期五, 5月 21, 2010

0.9???


今天蘋果報導,北野武的黑幫新作《 OUTRAGE》在影展的官方場刊《 SCREEN》得到0.9分的影評分數,名列包尾。

http://hk.apple.nextmedia.com/template/apple/art_main.php?iss_id=20100521&sec_id=462&subsec_id=465&art_id=14052060

我見:
近年本地傳媒在報導康城消息時甚喜歡引用這些評分,我還記得上年《男孩看見血地獄》(Kinatay,2009)好像也在這本雜誌敬陪末席(得分是1.6分?),最後導演Brillante Mendoza獲得康城最佳導演獎。兩片同樣是以暴力見稱的黑幫片,如斯低分是否同樣是有關方面對戲中暴力場面的懲罰? 我反而有預感今年以嗜血的添布頓為首的評審團大有機會讓這本官方刊物再陷尷尬處境,將導演獎或評審團大獎交到北野武身上,謹立此存照。

預告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p7-8Uaxfr4

星期六, 5月 15, 2010

與垃圾留言的抗爭


早前立定決心,由今年開始將剛看過的電影以point form寫感想,再補上觀影前期望/觀影時狀態等元素,放在雅虎的部落格,希望成為相對誠實的觀影資料庫,彌補本部落格因為寫『文章』而無可避免造成的評論誤差。(事實上,未能100%透過文字表達我所想,是本部落格過往一年龜速更新的主要原因,而過去數星期的的起心肝,其實也基於有觀影資料庫這概念。)

可是,雅虎部落格那邊卻完全不爭氣,垃圾留言繼續滿瀉。上星期我將一篇不能留言的文章置頂(其實雅虎好像連置頂功能也沒有,我每次出新文章都要同時更新那篇文章的日期,以人工置頂),希望封殺垃圾留言主人以自動追蹤新文章來留言的手法。幾天過後,我發現我的舊文章仍然被瘋狂轟炸,就算我將最新的十篇文章都設定成不能留言,第十一篇仍然每天被狙擊。雅虎對垃圾留言束手無策,雅虎部落格的功能又有限(黑名單只有一百個、刪留言要逐個刪等),以我豬一般的電腦知識,實在再想不到好方法掃垃圾了,還望高人指點呀~~

星期日, 5月 09, 2010

品味之爭


看了岩井俊二執導的《市川崑物語》(2006),內裡洋溢的全是對日本電影大師市川崑的柔聲讚譽,讓筆者對市川崑執導的作品頓時產生濃厚興趣。

本來興緻勃勃想找些有關這套紀錄片的資料參詳,卻看到舒琪的『有辱市川崑』和湯禎兆的『自以為是的導演岩井俊二』兩篇文章,矛頭同樣直指執導本片的岩井俊二。但狠狠的文章標題掩蓋不了兩人文中論點的乏力,筆者看後覺得不吐不快。雖然事隔良久,仍然希望以本文作出反駁。

先談舒琪。他一方面對市川崑『第八十八部!』讚嘆,一方面又責難《市》片『每部揀選的作品都用預告片似的剪輯方法出之,精彩的鏡頭和場面遂被剪得支離破碎、不堪入目』。很明顯,這說法沒有體貼門外漢影迷,沒有考慮片長限制,更漠視市川崑多產/多變的創作特色。這差事真難做! 如果岩井俊二在有限的片長中,只節錄市川崑三四套名作的精華,絕對會造成顧此失彼的情況;如果將所有市川崑名作都節錄的話,《市》片的片長又會倍增;如果要岩井俊二效法奧斯卡頒獎典禮般,自以為幽默地剪輯一個市川崑作品蒙太奇串燒,倒頭來又會被責怪自我宣傳,更讓影迷搞不清楚那些片段出自那套作品。

筆者實在想不到比現在更合宜的處理方法:《市》片按時序幾乎羅列市川崑所有電影,並用戲名/劇照/若干片段作陳列品,乾淨俐落清清楚楚;剪接造成的急促節奏突顯了大師高產量/多變化這項傲視同濟的成就;將特定作品的幾個場口都展示,更令筆者般的門外漢感受到市川崑作品的波瀾起伏。這種手法成功總結市川崑影壇成就又吊足無知影迷癮,為我們往後鑽進市川崑世界鋪上『包羅萬有,悉隨尊便』的伏線。

至於湯禎兆的文章就更讓人悵然若失。湯的文章說:『我清楚憶記過去閱讀岩井俊二的日文著作時,他曾經表示對鈴木清順的作品極為鍾情,而且青年期曾反覆觀賞研究云云。』,接著又說:『今次在紀錄片中,他又再封市川崑為偶像,我當然不是膚淺地想,以人不可有多位偶像來批評導演──問題的根源為:一切並非在於你有多少位偶像,而是究竟在偶像身上看到些甚麼,甚或是學到些甚麼!』

那他為什麼要提到鈴木清順這一筆? 不是很突兀嗎? 岩井俊二在《市》片的確提到在年少時看《犬神家之一族》(1976)的悸動,但也清楚表示他與市川崑其實在本世紀才初次見面(在2001年的《偷偷的媽》之後),繼而從面談中才猛然感到市川崑正是他的老師。那麼岩井俊二在90年代因為回應《情書》(1995)與鈴木清順的作品同名而開始披露他對鈴木清順的鍾愛云云的言論,又與評論《市》片有何關係呢? 尤其湯『當然不是膚淺地想,以人不可有多位偶像來批評導演』?

有關係! 關係就在於湯禎兆要告訴大家,他曾經看過一些(以為)我們沒有看過的資料,與舒琪『因為要給電影歷史課備課,所以最近又重看了市川在六三年拍攝的《雪之丞變化》。這個電影我曾在七六年第一次赴美時在紐約的格林威治村的Bleeker's藝術影院看過。』的累贅異曲同工。

有那位影評人不會在自身的評論文章表現自己的學識經驗地位? 如果你們只是平凡影迷,兩篇『大作』又怎能見報? 我們這些凡夫俗子就算不會因為你們表現(表演)自己而奉你們若神靈,最少也不會覺得你們在評論名導演時其實在宣傳自己,『有辱』你們表面上讚賞不已的大師。換個角度看,你們就不能包容岩井俊二在自家製的紀錄片作品中表揚市川崑的同時留些個人標記,在字裡行間沾一沾大師的光?

事實上,岩井俊二在《市》片描述自己與市川崑相見恨晚的篇幅大概不及描寫市川崑與太太一段情的四份之一;描述過程也異常小心翼翼,先說自己『收到一份工作』,再說『以為要為市川崑執導的電影編劇,但市川崑卻反過來邀請自己一起執導』。(筆者無法為這個計劃擱置而歡呼)。客觀來說,岩井俊二也是著名導演,岩井俊二受到工作指示要拜訪同是導演的市川崑,再請市川崑允准自己為他編劇,會披露這種事情的人,又會有幾自以為是?

最後,兩位影評人都提到岩井俊二在《市》片模仿《犬神家之一族》(1976)的字體設計,是東施效顰、絮絮不休、少見多怪、貽笑大方(真的全是原文節錄)。我相信兩位是假天真,多於真的未聽過廣告洗腦法。《犬》片的片頭設計明顯已成為Trademark,拍於2006年的《市》片用這種字體根本就不是什麼東施效顰或少見多怪,而是徹頭徹尾的宣傳手法,意欲勾起舊影迷的集體回憶,再為新影迷洗腦,最後讓大家都乖乖入場支持市川崑同年推出的新版《犬神家之一族》(2006)。

因此,在《市》片中坐擁最多片段的就是《犬神家之一族》和它的姐妹作金田一系列;因此,岩井俊二突兀地提到《犬》片與角川映畫的關係(因為新版《犬》其實是角川三十週年紀念作);因此,《市》片尾段有新版《犬神家之一族》的製作花絮與精華片段;因此,岩井俊二才會在談起《犬》片時誇大其詞。因此,對市川崑的歌功頌德只需要一言堂……

其實《犬》片大概不是最屈機的一批日本電影,甚至不是最屈機的一批市川崑電影。最近日本電影界選出影史上二百套最佳日本電影,市川崑一人獨攬七套,卻仍然找不到《犬》片名字。可見《市》片的功能除了向大師致意,明顯就是要將《犬》片由賣座名片推到殿堂級經典行列,好讓重拍之舉少點銅臭味,多點藝術價值。

兩位影評人大可抨擊《市》片的功利,但絕不可以一方面對有人拍片奉承偶像照單全收(舒謂:『《市川崑物語》明顯是為了配合新版《犬神家之一族》的上映而攝製的,難免有點宣傳的成分。這個不打緊。』),一方面又將作品的淺薄全都歸疚導演岩井俊二。(湯謂:『他的“紀錄手法”,其實大部分均屬宣傳性質,而且大多指向宣傳自己』)最少,市川崑也認可這條宣傳/紀錄片呢! 事實上,多得岩井俊二對市川崑夫婦間的動人描寫,《市》片免得完全臣服在商業計劃之下。

其實這種跨代共融的搞作終究是件美事,最少可以讓更多年輕影迷埋首日本舊電影寶庫之中。兩位影評人肆意抨擊如此美事,難免令人揣測其背後理念是趁兩代導演交會的大好機遇(剛巧岩井俊二是年輕影迷追捧的人氣導演,又剛巧市川崑是被本地影迷低估的大導演),在本地年輕影迷面前貴古賤今正視聽一番,確立他們眼中真正的電影巨人;就像在說:屬於你們年代的岩井俊二,說穿了只是品格(自以為是、有辱市川崑)和技藝(東施效顰、別無新見)均不夠資格的導演呀;而你們一點都不認識的市川崑,才是一位大師,只是你們從前不知道(不識貨)~~

硬與岩井俊二比較,市川崑當然份屬神級;但岩井俊二今年才四十七歲,市川崑前年離世時已九十有二,又有什麼好比呢? 作為在報刊上(曾)有地盤的影評人,舒琪與湯禎兆明明可以順勢推波助瀾,鼓勵年輕影迷擁抱『日語殘片』,讓岩井俊二粉絲撈過界做埋市川崑粉絲;現在卻有意無意用來攻擊岩井俊二(湯禎兆甚至在市川崑去世時又再數落了《市》片),委實令人錯愕與婉惜!

從兩人的文章也可以反思到本地年輕影迷與著名影評人之間已經存在某種代溝,背後卻可能來自一場無謂的品味之爭:老一批導演vs新一批導演。事實上,很多本地年輕觀眾喜愛的導演如Quentin Tarantino、Christopher Nolan、塚本晉也、朴贊郁、陸川、彭浩翔等或多或少正受著這班影評人的『另眼相看』。

可幸,本地的電影部落格大多對《市》片持正面評價。筆者就見証他們之中有部份因為接觸過《市》片而開始追看市川崑的名片(前年本港就曾在以年輕觀眾為主打目標的夏日國際電影節搞市川崑回顧展);更可幸,是老一輩影評人中仍有像舒明般客觀、謙遜而博學多才的學者。年輕影迷日後想要從電影評論中擷取均衡營養,可要先認清楚他的名字!


參考連結

(舒琪 - 有辱市川崑)

(湯禎兆 - 自以為是的導演岩井俊二 )
(舒明 - 與 電影談戀愛 ──岩井俊二的《市川崑物語》)
http://paper.wenweipo.com/2007/09/18/OT0709180001.htm





星期六, 5月 08, 2010

魔鬼的紅鞋vs紅魔鬼的鞋

我這個人,嗜好來來去去那幾樣,某程度看甚至可以說只有足球和電影,其他只是兩個項目的延伸(例如我大部份打機時間都是奉獻給足球game...)

近來有好幾次,我就面臨了足球vs電影的選擇 ...

話說電影節期間,我發現其中一套訂購了的電影《紅菱艷》The Red Shoes(Michael Powell, Emeric Pressburger,1948)與曼聯大戰車路士的球賽撞期(實為非戰之罪也! 電影節的票在一個月前預購,而英超大部份賽程的日期雖然是預早編配,但會受球隊的盃賽影響而延期,當日的比賽時間亦會在較後階段才揭曉,以便利電視轉播~)

頂! 教我如何選擇? 一邊是馬田史高西斯口中的經典,但我家中已有影碟;一邊是決定今屆英超賽事的最重要比賽......最後,當然是電影取勝了,一想到有在大銀幕看這套被譽為最美麗彩色電影的機會,追看英超近一年的努力還屬其次!

看完《紅》片,腦中浮現是『偉大』兩字,但未定完神就要由文化中心直跑到尖沙咀的酒吧區,如我所料,所有酒吧都爆滿,再也迫不進去。正要折返時卻發現遠處有大堆不同國籍的波友站在馬路邊『偷看』面前酒吧內的大電視轉播。這就是了! 雖然要比大雨淋比司機boo,總算看到最後30分鐘。雖然賽果很壞,但心情不賴!

其後再有一次《鄰家的八重》(島津保次郎,1934)vs利記對車仔的埋牙較量,當然最後也是八重打低林八。

兩套電影都好得沒話說,兩場賽果都壞得冇野講,今屆英超冠軍呼之欲出。我現在已開始展望世界盃,希望到時不要再有電影攔路,因為我的選擇已經很清楚了。



































































星期一, 5月 03, 2010

馴龍記How to Train Your Dragon宣佈開拍續集


在美國大受好評的馴龍記宣佈開拍續集,預計2013年上畫:


我見:
其實《馴龍記》的水準還不錯的,在後阿凡達年代,它總算是比《人‧神‧魔戰》(<--這套沒看過)吸納了更多甘心在戲院做四眼仔或六眼仔的觀眾;但看過第一集的朋友,想來也未必會同意主角再上沙場吧(否則那個帶點苦澀的Happy Ending就浪費了),不如乾脆讓他們退役,重新招募龍群與馴龍師吧......


























星期日, 5月 02, 2010

亂看九年

我大概是廿歲前後才開始追捧香港國際電影節(以下簡稱HKIFF),如果考慮到我今年觀看《小雙俠》時左右位的櫻井翔應援團的平均年齡……我想,那是有點後知後覺。

頭幾年看HKIFF,會仔細閱讀每套參展電影的介紹文章,選擇故事有趣的作品來看。(那時候我的最大嗜好是走進影碟鋪翻影碟的背面,閱讀它們的故事;也不認識幾多個導演名字,當年就算想『慕名而來』也很勉強。)過了幾年,當我發現那些文章其實是寫給HKIFF的初心者和作者自己時,我就開始強迫自己不要沒再認真看待它們。(不過,閱讀趣味仍然是有的)

在社會混了多年,人也變得功利。近年已不想再浪費彈藥,也失去了將全部片子介紹都看一遍的毅力。大師和獎項幾乎是我選片的不二法門,雖然我偶然還是會被『多次不忠、仍然照用』的戲名勾引。

對今年的HKIFF片單,我覺得還是不過不失。好的不說,壞的除了片子數目比往年少,一些讓人引頸以待(而介乎上不上到正場之間)的作品還是不見蹤影:荷索打孖上的“The Bad Lieutenant: Port of Call - New Orleans”和 “My Son, My Son, What Have Ye Done”、就快成為秘魯國寶的“The Milk of Sorrow”、 基斯湯化納度受好評的新作 “Baarìa”、 George A. Romero用喪屍衝擊影展的 “Survival of the Dead”、Spike Jones的奇幻作品 “Where the Wild Things Are”等等等等 ...

上面沒提及亞洲電影,原因是自數年前Summer Pop電影節和香港亞洲電影節橫空出世,我已經習慣在兩個漸見規模(而包裝上甚有心得)的電影節為HKIFF的亞太區漏網之魚『執漏』。我想這兩個活動多少分薄了HKIFF的份量,但對本地影迷來說,也無疑是種福份。

不過,HKIFF還是有它的獨特位置,尤其H~K~I~F~F中間那隻I字。下圖就是証據。




這是我在2010年3月21日至4月6日的HKIFF觀影版圖。(我承認包埋埃及是有點取巧,但也取巧不過三池祟史)看看,真的只需要十五日就環遊了世界!(如果今年HKIFF選了Aleksei Popogrebsky的“How I Ended This Summer”就更過癮)

對我這種無閑俱樂部成員來說,當喝幾口旅遊美沙酮可以是我日後在HKIFF的選片方向......




P.S.今年看的片子質素比早兩年高,容我陸續在另一站台http://hk.myblog.yahoo.com/dream-movie評分。



P.S.2九唔搭八的本文可看成是"亂寫十年" (http://dreamitaly.blogspot.com/2009/07/blog-post.html)的姐妹作


P.S.3地圖解說:

.

.

1(起點). 感情線上腦交戰 Life During Wartime(Todd Solondz,2009)
2. 以巴火藥庫 Ajami (Scandar Copti, Yaron Shani,2009)
3. 一頁台北 (陳駿霖,2009)
4. 男孩與海 To the Sea (Pedro Gonzalez-Rubio,2009)
5. 男孩看見血地獄 Kinatay (Brillante Mendoza,2009)
6. 團圓 (王全安,2009)
7. 孔夫子 (費穆,1940)
8. 小山36景 Around a Small Mountain (Jacques Rivette,2009)
9. 踏盡天涯路 Tetro (Francis Ford Coppola,2009)
10. 死心不息 Enter the Void (Gaspar Noé,2009)
11. 紅菱艷 The Red Shoes (Michael Powell, Emeric Pressburger,1948)
12. 小雙俠 (三池祟史,2009)
13. 子彈頭大復仇 Micmacs (Jean-Pierre Jeunet,2009)
14. 奪獄困獸 Cell 211 (Daniel Monzón,2009)
15. 黎巴嫩 Lebanon (Samuel Maoz,2009)
16. 春風沉醉的夜晚 (婁燁,2009)
17. 芋虫 (若松孝二,2010)
18(終點). 愛殺 (譚家明,1981)

星期六, 5月 01, 2010

《影子滅殺令》的巨人身影

電影散場,觀眾不知道究竟看了誰的故事。他是我們的主角,但他在自己的人生中從來不是;身為影子,只需要忠實、隱密和專業地躲在主子背後就行了,名字、家庭、愛情、過去什麼的要來多餘。問題是,如果他的主子也是個影子呢?

波蘭斯基的《影子滅殺令》(The Ghost Writer ,2010) 似的是政治驚慄片,說的卻是有關影子們的悲情故事。故事開首就以寥寥幾鏡,勾勒出上一代的Ghost,變成真正的Ghost的命賤。(值得一提,本片原名和原著小說一樣叫做《Ghost》;也許怕誤解,才改成現在的《Ghost Writer》)其後主角順理成章成為他的替補,為大名鼎鼎的前英國首相寫自傳,卻發現疑團一大堆,還順道與前首相夫人眉來眼去。

這位才色兼備的佳人,無論政治智慧或談吐轉數都高出丈夫幾班,卻甘於成為另一位影子,協助丈夫在政壇扶搖直上。大家既是同道中人,她與主角自然特別親近。當燈光熄滅,影子輪廓隱沒在黑暗之中,兩人終於可以忘記自身,融為一體----起碼他們還知道自己是影子。
悲情以外,本片不點名諷刺政治明星同樣一針見血。皮雅斯布士南飾演的前首相角色設計直指貝理雅:同樣長得好看,同樣走在反恐『最前線』,也同樣是美國最佳盟友;但此雅不同彼雅的是,他行事比較魯莽直率(較像白高敦?),也大概真心相信自己幹的一套,因此更被美國加以利用;騙人前不需要先騙自己,簡直站在不敗景地。本片對美國的恐懼和不信任,未必是波蘭斯基創作時的寫照,但這個夢魘倒是在電影埋尾時於他的自身實現了。

波蘭斯基無愧是影壇巨人,他在本片狀態顛峰;用上傳統電影的拍攝手法,分鏡淡定有度,畫面陰霾慘白,加上Alexandre Desplat同樣舊派的配樂從後緊緊逼迫,觀眾在迷離的風景(大海、燈塔、豪雨)下被迫與一知半解的主角同舟共濟,去聽聽不到的話語(某人隔著玻璃窗發怒)、去看看不見的人物(見証事件的某人),去想想不通的謎底。謎底是否真的想不通? 絕不是。只是本片人物心理描寫得好,過程流蜴有戲味,觀眾幾乎不會去想謎底的事,就那樣追隨主角墮進五里霧。(當然,這個謎底,也是愈想愈心慌,尤其想到『何時開始』就更覺悲涼……這部份就不壞看倌雅興了)
雖然帶點高手的慢條斯理,但波蘭斯基在重要場口顯得匠心獨運,這方面的功力已經直迫神級的希治閣。大陸碼頭的連串追逐戲固然是不見血就讓人血脈沸騰,片尾的鏡頭運用更加是高潮佚起大騷卡士。酒會上傳紙仔、馬路邊漂紙雪,除了不落俗套的好看,更與本片半遮半掩的風格神合,彌漫著影子不見得光的宿命感。

波蘭斯基現在或許背著瑞士的湖光山色讀著世界各地對本片的好評,如果《影子滅殺令》是波蘭斯基的收山作,夠格! 這是對本片最好的讚美詞。但在上一代大師已經排隊歸天的今日,如果波蘭斯基從此收山,對不少影迷來說就有如接獲『影迷滅殺令』一樣無助。
只可以說,我對波蘭斯基的祝福,已經在道德、法理與人情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