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四, 10月 28, 2010

廿九幾的功課


年近三十,雜念頻生。

最近辭去工作的我與一些老朋友聚了舊,他們大多已數年沒見;由於我有手機恐懼症,亦不玩SMS和MSN,FB也是最近才開始涉足,所以數年沒見=數年來與我沒有任何聯絡。於他們來說,我或許像個早已刪除的朋友一樣。

他們是來自我人生的不同階段,透過不同工作/學業範疇,甚至用不同溝通mode所認識的朋友。(最明顯的例子是某些朋友面前我是不說髒話的,某些朋友面前我是不說髒話也不行的......)用米蘭昆德拉的說話,朋友像鏡子,可以觀照自己。(大意)我從來對自己都很陌生,這數塊不同的鏡子協助我重組了自己。我很感謝他們。有人說我這趟找尋久疏朋友的(小)旅程發大可以拍套戲,也有人問我,你是否借用了《當年相總意中人》的橋段?(沒有,我倒覺得比較像《幸福窩天倫》...)

我會找份正常穩定的工作,過往白做白等被拖糧再到勞工處申請破償基金的日子令我留下很大陰影。加上人窮志短,如果可以,真想找份幹它三五十年(其實是三十五年)的工作;關鍵不是人工,而是工時。我希望將來可以騰出多些時間看電影,寫東西,或想想有什麼搞作,這就是我的快樂泉源。

好了,三張的我現在給廿九幾的我三件網上習作:

第一,加入豆瓣行列,更新我看過的電影。我一直有為自己的觀影留紀錄,2001年-2005年我所看過的電影用了幾本手寫筆記作紀錄,間歇會寫成影評放在我的網站(已關站);2006年開始我更將我的觀影紀錄全擺到網上,放在雅虎部落格;今年新開的Xanga原意也是紀錄庫(我要強調那些不是影評,否則觀影心情之類根本不用加進去),但始終有所限制(例如Xanga的統計和分類功能不完善)。早陣子我見了一位在電影網站認識多年的前輩,他向我大力推介豆瓣網。我回家仔細看過,覺得此網的確好玩好用,也方便認識更多愛電影的同好;當年我帶上有色眼鏡,覺得此網有抄襲Imdb之嫌而唾棄它,實為我無知和偏頗。我近月會陸續將以往看過的電影加入豆瓣;如果能夠適度作出備份,或許它就是我以後的觀影資料庫。至於Xanga,我最少會寫埋今年,因為我要借它預備明年年頭選的十優電影。

第二,連繫多些網友。開了FB數月,我終於明白為何有人為它痴狂。FB的即時性,還有它隨時隨地搭爹的自由度,都是BLOG所欠缺的。我現在希望add多些喜愛電影的本地網友。夠100位後就慢慢加入來自其他地方的網友(大前提當然是能用中英文溝通~);與其配套的,是這個Blog也會陸續增加對部落友的連結。

第三,每週觀賞一套奧斯卡最佳電影。最近翻看奧斯卡官網,發現明年的奧斯卡頒獎典禮距今十九個星期,而我還未觀看的歷屆奧斯卡最佳電影又剛好是十九套。如果由今天開始每週看一套,到明年奧斯卡來臨前夕,我就可以把歷屆奧斯卡最佳電影排名。對於自稱奧斯卡迷的我來說真是份好玩的優差。(為了集中火力,寫完山崎努我就會暫停『仰視』環節。)

當然,廿九幾的我還有其他功課要做。既然不屬於網絡範疇,就此略過。(有好消息再談~)

星期日, 10月 17, 2010

熱極生風~告白反攻!

《告白》是一場大反擊!

戲內教師森口悠子向殺死她女兒的學生報復,招數高明狠毒;戲外導演中島哲也對日本沒頭沒腦的熱血文化譏諷,手法妙到毫巔。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在一年內先後讓《我miss永遠係大佬終極大電影》和《告白》兩套電影上畫,兩片又同樣大收旺場;這種落差與分裂,或許比電影內容更叫人恐懼。


佢老母

對其他角色來說,森口悠子主要有兩個身份:人母、人師。當然,她也活像半個人妻,但是成份淡薄。她男友櫻宮正義只是活於森口浮光掠影的回憶片段,僅比AB的父親立體些少,卻同樣不被兒女所渴望與需要。三位『佢老竇』的架空,讓觀眾忘記日本傳統的父權至上,暗笑現代家庭制度的分崩離析,也造就三位母親的影子被無限放大 ---- 即使部份源於單方面的自我膨脹。

母親是本片一個個悲劇的關鍵詞。A母不只是一般拋妻棄子的母親,她對如何讓自我形象牢牢植根A腦海可謂不遺餘力;B母對B長期的保護與縱容,還有她比小孩更小孩的應變能力,都讓B無法生活於現實的蠻荒世界。A母與B母當然是對比:一個是失蹤人口一個常在你左右,一個過份自我一個喪失自我,一個是充滿恨意的虐待狂一個是充滿愛意的溺愛狂;但是,A與B受兩位南轅北轍的母親影響,命運卻是殊途同歸。A母這類母親,本來就眾口皆誅,創作人處心積慮將A母B母作平行對照,要更強力批判的,明顯就是B母這類『慈母』。

吊詭的是,森口悠子恐怕也是這類『慈母』。演森口悠子的松隆子,演B母的木村佳乃,年齡年資外貌氣質皆相近;還記得木村佳乃在初出道就常被傳媒稱作新松隆子。如非特殊需要(譬如演對姐妹),我相信大部份創作人會避免讓類型如此相近的女星在同片演出,尤其要34歲的木村佳乃扮演女大學生(B的姐姐)的母親本來就要承受風險。事實證明,選角無比正確,因為創作人就是要突出森口悠子和B母一體兩面的關係。愛的反面是恨,森口悠子幻變復仇惡魔只因對女兒的溺愛,愛恨大得她壓根兒就沒有想過寬恕,甚至錯失了在落毒計劃事發後被櫻宮教訓與啟發的契機。(相對還有未來的森口,櫻宮的喪女之痛理應更痛)森口嘲笑與利用學生對愛滋病的恐慌與歧視,但櫻宮自愛女出生後多年未觸碰過她,難道不是源於森口的『保護措施』?由此可見,過度的愛會讓人喪失理智,森口與B母隱藏的暴力與危險性就是更進一步的例子,這種批判早已超過『教導無方』的指控。


佢老師

森口以往是一個怎樣的老師,我們所知不多。但看同學在森口告白時的反應,大可理解森口本來是尋常不過的老師類型,沒有大功亦沒有大過;愛自己女兒遠多於學生亦屬人之常情。遺憾的是,森口老師在喪失女兒後的連場報復,已為自己的老師評價錄得負分。

暗寫始終不如明寫。創作人對寺田這類老師明顯更情有獨鍾。寺田是典型從日劇走出來的熱血教師,日夜夢想著只存活於漫畫框框空中樓閣的師生關係。寺田對學生們錯估形勢,非與他的低智商完全掛鉤;這類熱血老師本身就帶著根深柢固的教學思維與性本善論,要他們實踐容易,要他們反思? 異~常~困~難~ 學生也未必視他們為傾訴對象,特別是牽涉自身的陰暗思想時。

完全行動派的風格是這類老師的優點與缺點,放在寺田逼迫B上學的連串行動中更是致命。雖說寺田是受到森口的煽動,但行動派不動腦筋的壞習慣本身就活該被利用! 單純因為班長北原看似是乖乖女就邀她參與行動更是錯上加錯。後來,寺田就算受到B母阻止,仍堅持在門外呼喊要B翌日上學,也不理會左鄰右里的指指點點,這個昇級行動徹頭徹尾是張催命符。B家的血腥事件過後,寺田還帶點悠然自得地安撫北原,甚至在北原玩踢爆時才首次驚訝O咀,足見此人沒有絲毫反思過,對學生的愛亦非如他一廂情願般濃濃化不開。熱血老師和冷血老師,加起來就是這案件的兇手。


佢老友

在同類欺凌片中常被當成原兇的同學甲乙丙丁,在本片只能淪為棋子。想來也是理所當然:片中一班同學,除了AB以外都是無知、懦弱、膽小、愛逃避、互相倚賴的弱者,似乎不具備害命的潛質。對他們較有趣的描寫,是制裁分數榜的設計:這個排行榜在A的身份曝光後建立,目的是以累積分數計算同班同學在整個學期『制裁』A的成績;像扔掉A的課本,體育課時撞跌A等都會有分數加。抵死之餘亦一矢中的! 校園欺凌者其實很多時都有個冠冕堂皇的藉口(網絡欺凌者更甚),像他報串她發姣之類,所以森口向全班同學告白時多次將自己包裝成既公正又可憐的受害者,反思生命云云更讓這班自以為充滿人性的野獸(森口語)覺得欺凌A是出師有名,甚至是替天行道。

說到野獸,硬要以此作比喻的話,一眾同學最多只是群起狙擊受傷動物的野狗,A卻好比獨行猛虎;當A要銳意反擊時,立刻成功以一敵數十。這樣『了不起』的A卻始終看漏一個人 – B。這全因A錯用了朋友身份對待B。B難稱作野獸,不過卻有昆蟲一樣的生命力。以B的性格,大概從小就被欺凌,卻多少建立些免疫力;能夠令比同輩硬淨得多的B崩潰殺人的,終究是A的友情騙局。一種B從前未接觸過的感情,與及隨之而來的陌生失落感,埋沒他的理智,激發他的魔性。在為人父母眼中,同學與朋友兩詞或許分別不大。本片卻告訴你,那是差之毫釐,謬之千里。至於片中其他觸及少年法、網絡資訊、傳媒渲染等種種題目,其實在近年的日本片中已不見陌生,卻通通是本片的催化劑。



MY告白

蔚為奇觀的情節以外,本片的表現方式也是藝高人膽大,一新同類作品耳目。

本片有個骨格精奇的敘事架構:借幾位重要角色的自我告白作為章節;除了一頭一尾,中間四段以記敘森口告白後整個學期的變化為軸,並作互相補遺。(唯一沒有『告白』的要角是寺田;這類自欺欺人的平面人不要說告白,在神父面前告解時也大概會無話可說吧。)告白者由於種種原因,所看的都不是事實的全貌;加上他們在告白時都會有言未盡或說得有真有假,觀眾要了解真相就要拼湊不同角色的告白砌圖。這個結構好玩,也玩得好! 舉例說,在B母的告白章節,B緊鎖的房間對觀眾來說是滿載秘密的大型夾萬 (雖然B母曾僅此一次進行強行爆破),直教我們心猿意馬要望穿門的另一面;而緊接的B告白章節,觀眾有如裝了部閉路電視般,從另一個角度窺探當時房間裡的故事。本片的特殊結構就具有這樣的觀賞趣味,往往先把玩後滿足我們的求知慾。

賣告白

雖然可以透過面對面、書信、上載網站等不同途徑,但告白本質上始終接近自說自話。告白砌成的《告白》,落在其他導演手上,很可能會變得沒什麼電影感。幸好,中島哲也除了是《告白》的導演,也曾是賣告白的導演:他以往有豐富的拍廣告經驗,深諳如何有效率地炮製影像;成為電影導演後,他的作品亦擅於快速剪接和兼顧畫面的多樣化。相對《花樣奇緣》般的前作,中島哲也在本片的花樣已經適當地減少,但畫面提供的資訊密度仍然高企。森口告白一段,九成透過森口本人自述,場景主要得個課室;更甚者,森口神情平淡得像講別人故事,語調也故意抑揚欠奉。如此告白講足十幾分鐘,可以令觀眾嘩聲未到鼾聲已起。但中島哲也用上豐富多變的鏡頭拍攝課室情況(鳥瞰、特寫、慢鏡),配合大量具有敘事作用的短碎鏡頭(手機SMS)和小量營造氣氛的空鏡(陰霾天空),加上森口幾段精簡的回憶片段,再以連綿數首渲染情緒的歌曲作背景,讓森口的告白仿如本地名嘴的Talk騷般具有多樣娛樂性,也讓觀眾有耐性等到殘酷不堪的真相曝光。

依我看來,中島哲也在本片的最大成就,是將他由拍廣告學來的招牌手法稀釋至最適合的濃度,讓一段段告白變得立體養眼,又不致太賣弄花巧;中島哲也亦靈活使用不同手法配搭不同角色,像寺田與學生的樣版歌舞戲、北原與A的粗微粒影像愛情戲、A與A母的超現實倒鏡幻想戲;最別出心裁是B的告白章節竟然始於一輪跳脫的快鏡,與本應承接的(B母章節結尾的)慘無人道成強烈對比,反諷得讓人完全意料之外。中島哲也還刻意抑制片中的暴力場面,免得讓官能刺激蓋過一切,最終成功將本片打造成有一定藝術成就的商業片。


總結……

玩你咋!

《告白》這套作品,等到最後,只有一句『玩你咋』。那有什麼正文要總結發表? 正如觀眾以為會在本片發生的懺悔戲說教戲愛情戲崩潰戲團圓戲,全部都是玩你玩你玩你玩你玩你。

將劇情推到極化甚至失真,然後留低個正面訊息,可以是不誠實和不負責任的表現,一如在學校課堂聽過的道德故事般虛幻;將劇情推到極化甚至失真,然後一句話也不留,遠離說教,遠離道德,甚至遠離寫實,得到的反而是無盡的思考空間。

當然,能想到多少,最終會變成天使、魔鬼還是有能力在社會多活幾十年的一個人,就看各位造化了。

星期四, 10月 07, 2010

十月仰視我偶像山崎努


前言
想過好幾個更有趣的標題名字,還是覺得這個嘔心標題最真誠。

怎麼會迷上一位阿伯? (見上圖)雖然我也很喜歡已成耆英的羅拔迪尼路,不過那是懾於他年青時的風采。我喜歡山崎努的起點卻是日劇《世紀末之詩》,那時他的頭髮尚未花白,面上卻充滿歲月痕跡;皺紋和演技在《世》劇無故成了正比例,努在劇中散發的喜劇感與存在感明顯超班,與他同台演出時,一眾嫩口大明星可能都希望盡快登上片中潛水艇逃之夭夭;《世紀末之詩》這套十年難得一見的好劇有餘未盡,剩愛讓山崎努變成我偶像;敬仰之情隨著山崎努踏入新世紀陸續推出的電影作品而更益發大,無論是《Go!大暴走》的暴烈、《模仿犯》的悲憫、《在世界中心呼喚愛》的豁然、《禮儀師之奏鳴曲》的輕柔,他都拿揑得毫釐不差,即使他都不是掛頭牌。

當然也看過山崎努的電影舊作。

山崎努早在1963年的《天國與地獄》已經鋒芒畢露,黑澤明敢讓本片割裂成兩幕劇,迫年青的山崎努與份屬國際影帝級的三船敏郎分庭抗禮,可見黑澤明也深知山崎努的天份(硬要比較,我覺得山崎努演得更出色),但努往後廿年卻非大紅大紫,最多只能夠得到性格男星或實力派之類的美譽,獎項沒得到多少個,演的戲大多做配角,當中即使有代表作,那代表作都有位更適合的演員當代表(《八墓村》或許例外);要等到八十年代中與伊丹十三合作的幾套喜劇出爐,大眾才明白奸得來還懂得搞笑的山崎努原來是塊寶。可是,時光不能逆轉,那時的努已經人到中年。落後廿年,同輩如仲代達矢,他是永遠不能再超越了;踏入九十年代,他刻意減產,十年只拍了四套電影,反而在1998年演出日劇《世紀末之詩》時意外擴大了自己的粉絲群,相信不少我輩日劇迷在那時侯才初聽他的名字。進入新世紀,努繼續默默耕耘,演了十多套戲,當中仍然以配角為主。好戲有好報,努這時期獲分派的都是舉足輕重的好角色,他也很用心地演,數年間終於以綠葉王身份在新一代影迷心中烙印。

大部份日本人與我一樣,對山崎努的才華後知後覺。(曾自稱山崎努弟子的渡邊謙在日本的待遇又何嘗不是?)我今次選了四套山崎努在《葬社》(伊丹十三處女作,也讓山崎努獲獎無數)前的作品,來自四位不同風格的日本導演,連片種、時代背景也刻意大不同,希望我可以從中好好欣賞山崎努的演技,還有努的努力。


Week 1
再見箱舟,1984(監督:寺山修司)




Week 2
道頓堀川,1982(監督:深作欣二)




Week 3
八墓村,1977(監督:野村芳太郎)




Week 4
男人之苦2我愛我阿媽,1969(監督:山田洋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