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 11月 19, 2010

《社交網絡》 讚好,又如何?


《社交網絡》非常咄咄逼人。打從第一句對白搶閘而出,第一個鏡頭突入正題,《社》片就像顆高速運轉的CPU,沒有一刻停下來;更甚者,這顆CPU還要是超頻的,所以有本事將一套理應長達百五分鐘的電影濃縮成兩小時的傑作。

《社》片以審訊戲為軸,主要透過被告人,即是Facebook創辦人Mark的自辯,原告人,即是Mark的前度合作夥伴Eduardo的作供,斬件插入Mark與Facebook的發蹟史。因此,《社》片經常在審訊過程與回憶場口跳來跳去,剪接尤其俐落、觀眾稍一不慎就會被拋甩;同樣開兩邊戰線的是Mark的腦袋,他枱頭並置的兩部電腦就是某種象徵。有他在場,對白除了連珠炮發,字字珠璣,偶然也會腦筋急轉彎,九唔搭八,又促又跳。加上Mark想到好點子就會急不及待奔跑,還有他瘋狂的打字速度。諸如此類聽得出看得見的急速節奏,讓導演大衛芬查從電影外部到內部都建立十萬火急的壓迫感,讓人喘不過氣,絕對是高手示範作。有趣的是,本片訊息撲面而來(片初Mark為了下載學生相片逐一擊破各大學保護程式的電腦教學,你又聽到幾多?),早已超越敘事作用,迫觀眾由接收轉為感受,感受一種被資訊包圍的愉悅,仿如我們平常置身互聯網樂土時一樣。

用得這把機關槍,先決條件是素材必需是觀眾熟悉的。如果以同樣手法掃射發瘋數學家和他的對策論(《有你終生美麗》),觀眾肯定會吃不消。偏偏我們都是Facebook的用戶,見證它的誕生與成長。就算我們不能理解那些電腦專門名詞,最少可以在看到“The Facebook”改名為“Facebook”時,在心中吶喊叫好。

我們對Facebook如此熟悉,對它的創造者Mark卻是愈看愈陌生。Mark不串咀時也是黑口黑面,從來沒有用面書寫他的所想;我們也沒有聽過任何旁白/獨白揭露Mark的內心世界,甚至連他的家庭背景也毫無概念,無法從中推敲其人。也許因為Mark在現實世界仍然當時得令,《社》片雖然未至於避重就輕,但比起其他傳記電影是多了點距離感和神秘感;妙就妙在創作人成功利用這種距離,也放棄了全知視點。Mark幾乎出現在每場戲,卻沒有一場稱得上獨腳戲;他的面目總是在他與其他人的互動之間浮現。這恰巧也是Facebook的精髓! 0位朋友的facebook用戶在個人資料欄中猛打自我介紹也是徒然;相反,當你擁有一定數量的『朋友』,別人了解你就不是來自你『info』裡的文字,而是別人在你的『wall』上塗過的鴉。Facebook盛行,因為(所以)我們全部是別人眼中的自己。

雖然《社》片最後提供了審訊結果,卻不敢(肯)將Mark的行為和動機定論。他有否偷取Winklevoss兄弟的意念?如有,他是為個人利益還是因為仇恨Winklevoss兄弟的划艇手身份?他是否有心設陷阱予Eduardo踩?如是,那是商業考量還是來自他對Eduardo加入鳳凰會的嫉妒?全部似層層,全部沒有答案。

《社》片還暗示向警方舉報Sean Parker藏毒的可能也是Mark,那才是最引人入勝的地方! 無論從利益角度抑或個人恩怨看,Mark斷不可能會對Sean出手。唯一貼士是當Sean擠掉Eduardo時,Mark曾對Sean的手法有微言。但是,Mark會顧及Eduardo的感受嗎? 那麼他為什麼容許Eduardo被踢走?這些空白和矛盾,讓Mark其人更為複雜,更有質感,更具猜謎價值。(後話是,他才廿六歲,我們未來仍然可以透過對這個人的『追蹤』,試圖了解更多真相)

讓我猜,我倒認為的確是Mark舉報Sean的,但當中未必牽涉個人情感或利害關係;Mark的舉報,某程度更像行使一種刑罰,主持一場審判,矛頭直指世上另一個asshole。Facebook的空前成功,包括用戶和財富瘋狂累積後產生的超現實,或許已經讓Mark自覺超脫七情六慾,將自己昇呢成神。(事實上他目前有幾億信眾,比很多神更神)。審訊完畢,祂目無表情地表示,自己其實並不恨Winklevoss兄弟。也許所言非虛,你幾時聽過超然的神走去恨一個人?

末了,Mark發現拋棄自己的Erica也進入了祂的領域。Erica當年狠心撇掉Mark,很大程度因為Mark承諾會令Erica有機會認識一些她本來不可能認識的人。何其自大! 偏偏又一語成讖 -- 她現在不是正透過Mark,有機會認識一些她本來不可能認識的人嗎? 她當初在一眾朋友面前羞辱Mark,何其痛快! 現在她也因為這堆朋友,因為要維繫和擴建自己的社交網絡,被迫以最低程度認同Mark,親吻祂的手背,向祂『讚好』。這就是現代人的悲哀!

Mark沒有因為終於獲得Erica的認同和歸順而高興。祂甚至沒有立刻使用『神力』看穿她的個人資料,而是在猶豫片刻後選擇向她提出卑微的交友要求。或許,祂從此要告別單向的俯瞰,從神壇走下來,開始與人發展平等關係,甚至進行有生以來第一次溝通,讓別人喜歡自己。

Mark(還有你的Facebook翻譯人員),好好記住:『讚好』,是取代不了『Like』的。

7 則留言:

shtmanhk 說...

當日初看完埸後感覺不是太大,但沉澱過後對好幾幕仍念念不忘.

ZODIAC 是 DAVID FINCHER 一大分水嶺,此片是2007年本人至愛,也是他小休五年之作.
David Fincher 由此片起技巧上漸趨踏實和克制,更具大師風範.九十年代成名後的美國導演,個人認為只有他和 Paul Thomas Anderson 能有力承擔大師之名, 不過DAVID FINCHER 往往要遇到一個適合他發揮的劇本,才會交出得心應手作品,這方面能編的PTA 確實較為有利.

匿名 說...

ZODIAC之前的他比較張揚,也比較有火,我我也講不出自己喜歡現在的他還是當日的他,但你提到你往往要遇到一個適合他發揮的劇本,才會交出得心應手作品,我覺得隨著你踏實化,呢種水準起落會冇咁明顯,社交網絡亦非佢擅長片種,亦一樣拍得出色。

我也喜歡PTA呀、WesAnderson和Nolan也深得我心,我響呢三個導演上睇到好統一的血脈,係咪作者論呢...haha

ar dream

shtmanhk 說...

Sight & Sound names ‘Social Network’ best of 2010

The Sight & Sound Top 12:

1. “The Social Network” (David Fincher)
2. “Uncle Boonmee Who Can Recall His Past Lives” (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
3. “Another Year” (Mike Leigh)
4. “Carlos” (Olivier Assayas)
5. “The Arbor” (Clio Barnard)
6. “Winter’s Bone” (Debra Granik)
6. (tied) “I Am Love” (Luca Guadagnino)
8. “The Autobiography of Nicolae Ceausescu” (Andrei Ujica)
8. (tied) “Film Socialisme” (Jean-Luc Godard)
8. (tied) “Nostalgia for the Light” (Patricio Guzman)
8. (tied) “Poetry” (Lee Chang-dong)
8. (tied) “A Prophet” (Jacques Audiard)

http://incontention.com/2010/11/28/sight-sound-names-social-network-best-of-2010/

匿名 說...

只係睇左3分1...

AR DREAM

shtmanhk 說...

13. Certified Copy
13. Meek’s Cutoff
15. Dogtooth
15. Enter the Void
15. Mysteries of Lisbon
15. Of Gods and Men
19. Aurora
19. Exit Through the Gift Shop
19. Four Times
19. The Ghost Writer
19. Over Your Cities Grass Will Grow

14kgangster 說...

文中最後一張劇照裡,Sean Parker指這幢大廈是"沖天大火災"的取景場地,接著的下一個shot便是Eduardo亞裔女友燃點絲巾,以致失火...影片頗刻意用"火"的意象(片頭則用上水,雪等天然現象)去隱喻劇中人物關係變化.

最感驚喜之處,莫過於David Fincher找來Justin Timberlake去演Sean Parker,由一個唱片工業建制裡的人物(還要是新生代之中碩果僅存的Pop Star)去扮演唱片業剋星的角色,Justin Timberlake愈演得面目猙獰,愈產生一種令人會心微笑的效果...

Ar Dream 說...

嗯,Justin Timberlake演得很好,有點意料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