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7月 11, 2010

豁出去漫遊,走得的都走

《90後‧少女‧性起義》這個中文譯名有問題。先不論『性起義』三隻字是否嘩眾取寵,用『90後』就完全點不出女主角米亞處於尷尬年齡15歲的進退維谷。試想像米亞原來只有11歲又或者已經19歲,還有什麼戲好演?
都是電影原名 “Fish Tank”來得有意思!米亞是一條魚,困在類似香港公屋的住宅區內。由本片第二個鏡頭,即米亞背向觀眾在黑漆漆單位緩步走向露台傾瀉陽光的逆光鏡頭開始,導演在距離和場景選擇上不斷提醒觀眾『所在地』,與及居民渴望逃離的意識(片中角色都愛望窗);透過數個暢快無阻的跟拍鏡頭(米亞追離家出走的康納到樓下車道的鏡頭絕對頂級!),我們甚至連美亞居住單位的結構都瞭如指掌。雖然對這社區的刻劃生動得來比較負面,但勝在沒有過份渲染,連犯罪氣味也只是嗅得到,肉眼看不到:米亞頭撞同學的傷人案最終沒惹官非與報復、車場少年對米亞的風化案最後演不成,還有那架染血廢車最後仍然來歷不明,一切都在節制地表露這個社區的隱藏危險。

不過正是這種原始粗獷的環境,才會生出一個個充滿生命力的角色。本片髒話停不了,連小女孩也瑯瑯上口,卻又顯得他們如此坦蕩蕩;像米亞妹妹笑罵母親是蕩婦,鬧的聽的這樣稀疏平常,似乎也是女兒接受母親生活模式的包容表現;最粗魯的還是米亞,經常衣衫襤褸粗口爛舌郁手郁腳,好在手腳的靈動也讓她成為跳舞高手,甚至讓舞蹈代替語言與人溝通。 米亞和同齡少女一樣,也有柔情一面。她揳而不捨要放走象徵自己的白馬,就看出她多愁善感;米亞對康納動情的幾個慢鏡,亦看到美亞(與及導演)粗中帶幼的一面。偏偏今次撞上的是擅於隱藏自己,熟練又狠心的捕魚高手康納;當米亞被甩後死纏康納直到知道所有殘酷真相,這個不擅辭令的野孩子除了在康納洋溢著幸福氣味的家中撒泡尿還可以怎樣?(如果腸胃容許,她絕對會加上大便來錦上添花);其後本片筆鋒一轉,米亞拐走康納小女兒,世界仿佛只剩下這兩人在漫無目的地追跑放逐,連周遭景致也由局促悶熱頓變為肅殺蒼涼。這種轉調向來是某種不祥預兆,直教觀眾為米亞會否恨錯難翻而膽戰心驚。猶幸,這只是創作人借說故事的純熟來操控觀眾情緒而已,本片始終沒有讓劇力毀掉實感。

沒有大落,也沒有大起。因此,本片也沒有落入勵志電影的窠臼。米亞鯉魚翻身甚至鯉躍龍門的機遇不過是加洲夢一場。跳出我天地? 舞出我人生? 反正不要淪為脫衣舞孃就已經萬幸了。回到車場,馬兒已死,米亞首次哭自己的人生,並暗中立下決心:未能在野外奔騰,也不要鬱鬱而終。雖然小男友常說馬兒被綁的處境,並不是米亞想像般(壞),但人總要珍惜出走的機會呀!

隨著舞蹈終結,米亞用心話告別母親,用反話告別妹妹,正式向未知的前路進發。那怕會像最後鏡頭的汽球一樣飄零,她總算是離開了。

3 則留言:

14kgangster 說...

睇過導演前作Red Road,呢位女導演擅於玩轉tone去引述倫理既故事,學你話齋,故事既成個環境都隱藏住潛在暴力,結果最後回復平靜,Red Road如是.

至於擄帶兒童果幕,好可能係呼應前作喪子復仇既母題.

匿名 說...

我冇睇過導演前作,不過會記住呢位導演

ArDream

14kgangster 說...

另外值得一提,呢位女導演幾識揀流行音樂做交代背景,上套red road就用左英國樂隊oasis既what's the story(morning glory)黎襯托個狂歡派對,隨而伸展個懸念出黎.今次就大量用上黑人節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