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士托風波 Taking Woodstock (李安,2009)
年少時,有幾年的大除夕都在擁擠得不透風的人潮內渡過。尖東、時代、蘭桂芳都倒數遍,可惜,那些片段早已在我有限的記憶體內被強行格式化,餘下空空的資料夾與檔名讓我記得事情有發生過。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某年除夕因為酒醉遲了出外,最終與幾位朋友堵在步往蘭桂芳的天橋上,有點不體面地渡過;似近還遠的喧鬧,酒酣耳熱的氣息,曚曨混濁的視野,現在還歷歷在目。舊的一年彈指間溜走,新的一年如海嘯撲面,回顧與展望在腦中錯亂走位;來不及感傷,趕不上興奮,只有一種身處其中又置身事外的疏離,還隱隱嗅到一種不祥的預感(印象中那一年最後也過得不太豐盛)。
這讓我聯想到李安的《胡士托風波》,它根本就不是拍人潮,是拍人潮之外。過去幾十年沒有太多講胡士托又像樣的電影作品(最少在數量上是遠追不上胡士托音樂會對當代美國人的重要性)。這的確是讓人對李安這套新作能夠補充這個空白加倍期待。期望變成失望,失望變成失禮,於是出現了一堆對《胡》的胡亂攻擊。最可悲是連本地影評人都說李安以華人身份嘗試拍胡士托是不自量力。(大意) 也不想想《胡》的男主角無論背景性格經歷都與那一代美國青年如隔重山,否則電影也不會對他出櫃與嗑藥兩場拍得如此煞有介事。這位外人最後亦只能隔著那重山隱約見證胡士托的結束,人生在某程度卻正式開始,只是我們都看不到……電影觀眾被迫提早下車自然會有怒氣,倒要想想這個結局與主角的設定何其搭配,與李安的外人身份何其呼應。
九品芝麻官 (王晶,1994)
仲笑得出。
相比笑料,我更喜歡這片有種Adventure的感覺。雖然說兩集《西遊記》(1995)或《鹿鼎記》(1992)都有這類元素,但《九》畢竟是個原著劇本。當中尤其以周星馳藏身妓院最刺激好看,雖然將貧嘴與不爛舌劃上等號的確很亂來。
表兄弟 The Cousins (Claude Chabrol,1959)
我在多年前看《斷了氣》(Breathless,1960)和《四百擊》(The 400 Blows,1959)(兩次)的時候,在完場數秒後腦中其實浮起過『不外如是』四隻大字。(當然,就像少女呵在車窗的暗戀對象名字般,往往還未見光已被擦掉)。為了抵抗與主流口味大違背的不安,我拚命找尋談論兩片的電影評論,加上往後看戲數目上昇,終於從技術層面上認識了《斷》的不流暢(剪接)和《四》的好流暢(鏡頭推移、長鏡運用);也從電影史學角度上認識了《斷》的玩顛覆和《四》的無拘束。但感情上,兩片仍然不是我的喜愛的茶(或許又等待重看機會,但天曉得是何時?)。
年少時,有幾年的大除夕都在擁擠得不透風的人潮內渡過。尖東、時代、蘭桂芳都倒數遍,可惜,那些片段早已在我有限的記憶體內被強行格式化,餘下空空的資料夾與檔名讓我記得事情有發生過。
印象最深的,反而是某年除夕因為酒醉遲了出外,最終與幾位朋友堵在步往蘭桂芳的天橋上,有點不體面地渡過;似近還遠的喧鬧,酒酣耳熱的氣息,曚曨混濁的視野,現在還歷歷在目。舊的一年彈指間溜走,新的一年如海嘯撲面,回顧與展望在腦中錯亂走位;來不及感傷,趕不上興奮,只有一種身處其中又置身事外的疏離,還隱隱嗅到一種不祥的預感(印象中那一年最後也過得不太豐盛)。
這讓我聯想到李安的《胡士托風波》,它根本就不是拍人潮,是拍人潮之外。過去幾十年沒有太多講胡士托又像樣的電影作品(最少在數量上是遠追不上胡士托音樂會對當代美國人的重要性)。這的確是讓人對李安這套新作能夠補充這個空白加倍期待。期望變成失望,失望變成失禮,於是出現了一堆對《胡》的胡亂攻擊。最可悲是連本地影評人都說李安以華人身份嘗試拍胡士托是不自量力。(大意) 也不想想《胡》的男主角無論背景性格經歷都與那一代美國青年如隔重山,否則電影也不會對他出櫃與嗑藥兩場拍得如此煞有介事。這位外人最後亦只能隔著那重山隱約見證胡士托的結束,人生在某程度卻正式開始,只是我們都看不到……電影觀眾被迫提早下車自然會有怒氣,倒要想想這個結局與主角的設定何其搭配,與李安的外人身份何其呼應。
九品芝麻官 (王晶,1994)
仲笑得出。
相比笑料,我更喜歡這片有種Adventure的感覺。雖然說兩集《西遊記》(1995)或《鹿鼎記》(1992)都有這類元素,但《九》畢竟是個原著劇本。當中尤其以周星馳藏身妓院最刺激好看,雖然將貧嘴與不爛舌劃上等號的確很亂來。
表兄弟 The Cousins (Claude Chabrol,1959)
我在多年前看《斷了氣》(Breathless,1960)和《四百擊》(The 400 Blows,1959)(兩次)的時候,在完場數秒後腦中其實浮起過『不外如是』四隻大字。(當然,就像少女呵在車窗的暗戀對象名字般,往往還未見光已被擦掉)。為了抵抗與主流口味大違背的不安,我拚命找尋談論兩片的電影評論,加上往後看戲數目上昇,終於從技術層面上認識了《斷》的不流暢(剪接)和《四》的好流暢(鏡頭推移、長鏡運用);也從電影史學角度上認識了《斷》的玩顛覆和《四》的無拘束。但感情上,兩片仍然不是我的喜愛的茶(或許又等待重看機會,但天曉得是何時?)。
不過,我對同樣被視為法國新浪潮開山劈石之作,查布洛的《表兄弟》總算是愛不釋手。
《表兄弟》既有巴黎撲鼻的文化氣息、有現代男女的愛慾纏綿、又有希治閣式的懸念(明顯放下槍擊事件的伏線),可說在城市、人物與事件間左中右逢緣;而且查布洛的拍攝手法孄熟有致,語不驚人卻動人,與佈局緊密的劇本互相輝映,像極老手作品;再配合幾位年青演員的熱情與魅力,成就了這一套大作。電影成功用表兄一角呈現當代青年的生活面貌:具魅力的、個人的、自由的、富侵略性的、危險的,最後表兄弟變做襟兄弟,讀書人變成唔服輸人。結局是敲門聲不是槍聲,意味就更加深遠。
一代奸雄 All the King's Men (Robert Rossen,1949)
《一代奸雄》是1949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一套人馬疊疊戲味濃郁的政治片。說是政治片,它又比較另類,比較灰色,雖然主角Willie Stark的原型是取材自真實存在的議員Huey Long,但電影跳出個別事件的框框,著眼的更多是政治的本質,而且劇本憑藉不同角色的政治取向與轉舵提供多重辯證,是引人思考政治的入門作。
姑且當這位奸雄Willie Stark真是奸角看待,他的『成魔』之路也相當曲折與複雜。由於電影觀點由記者Jack Burden出發,Willie Stark如何由不畏強權的基層參選人變成憑藉不法勾當上位的人氣政客,過程不是由觀眾直擊;餘下的想像空間立刻引申成問號:政治是否醜陋? 政治應否妥協? 諷刺是Willie Stark背後雖然盡做些不見得光的事情,但最少用自身權力改善社會的願景一直沒變。
沒辦法不提的當然是2006年那套新版本All the King's Men,拖出卡士堪稱是全年之最的Sean Penn、 Jude Law、Anthony Hopkins、Kate Winslet、Mark Ruffalo、Patricia Clarkson、Jackie Earle Haley,在評論與票房上大敗而回,為什麼? 電影我沒有看過,但它的失敗是否在於傳媒強勢的今日,『政治是醜陋』這個題目已不消再辯論?
D9異形禁區 District 9 (Neill Blomkamp,2009)
《D9》總算在異形片窠臼中鑽出點新意。
它的頭半部份很異相也很過癮,假紀錄片拍法加上異型擬人化,變成談種族談歧視的另類作品。其實異形片個遠房親戚喪屍片早已在『歧視』課題中交過成績,也曾有過『喪屍禁區』出現。只是喪屍畢竟算是先人,在道德層面上要作更人性化處理是這類片的大勢所趨。異形片則從來沒有這種包袱。
本片的故事發生在南非(導演也是南非人)讓電影主題出師有名,加上核核突突的重口味直追監製彼德積遜的早期作品,令創意、娛樂性和言志鐵三角緊密配合;後半部比較荷里活,猶幸動作場面的處理還是相當流暢,加上印象難忘的結局狂搶分,難怪本片至今仍然以『異』軍的身份在各大頒獎禮爭獎。
心跳500天 (500) Days of Summer (Marc Webb,2009)
要拍套年輕的愛情電影,不是湊幾個年輕演員就能夠成事。這點全世界都要向日本學習,他們拍十來歲主角談情說愛的功架絕對是世界第一(日本娛樂圈充斥年輕演員是雞也是蛋),撇除大和民族的死亡情意結不提,最好看的還是那些由短裙與水手服所遮掩,載滿理想、熱誠的心,讓這些電影總帶點勵志。
荷里活因為種種原因甚少讓90後談情,但這套由80後做主角的作品似乎也打o岩勵志牌,在變幻不定的男女角力外最好看其實是主角對理想的猛然驚醒,結局安排男主角求職時巧遇美女,新歡有望同時亦是新工有望,愛情與理想最後並駕齊驅。
《心跳500天》的另一特色是它的敘事方法。既然是打亂時序的電影,熱情冷卻的對比自然是主菜,這點《心》也沒有讓人失望。逛傢具店的今非昔比就最寫實、對女友五官描述的昨是今非就最抵死。
至於500天也是第1天這個點子,相信很多觀眾會想起本地年輕愛情片《十二夜》(2000)。不過,對現代男歡女愛更應棍的嘲諷,會否是未數到12夜輪不到500天,我們就先看到那個『1』字!
總之得就得 Whatever Works (Woody Allen,2009)
某程度上,這是一套反活地阿倫片。活地在過往作品都愛批判自己(有時甚至是提早批判,像《丈夫、太太與情人》,1992),一方面為自己貴為知識份子而自傲,一方面也毫不吝嗇這份自傲所造成的窘境。來到《總》片,那個知識份子已經進階成為曠世奇才、甚至主角對著鏡頭自說自話這項獨門招數也『昇呢』成自言自語後竟然肯定鏡頭對面有我們這班八掛觀眾看著。如果說活地阿倫以往的作品都拍自己,這次他就是拍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東西。所以縱然Boris Yellnikoff一角會是活地阿倫近年最好發揮的一個角色,他也不敢演出來! (這個劇本寫在70年代,所以不存在角色年紀不適合活地阿倫這因素)
不得不配服這個劇本的奇情:美貌少女硬闖宿一宵,誇張度都不及平凡保守的中女離婚後成為偉大藝術家,再闖入Scarlett Johansson和Penélope Cruz才敢去的C9禁區3p樂園。壓軸戲是怒漢第二次自殺擲中神婆,大難不死結良緣,所有新歡舊愛新仇舊恨都變成愛他愛的人愛他的人,還肯定了人間有情。所有劇情總之得就得,荒天下之大謬背後幾乎講盡中年危機信仰枷鎖生命價值還有藝術與性性與愛愛與婚姻等等等等……你說它打橫來,我說沒有幾套戲的劇情如何裝得下幾套戲的命題? 偏偏這位七十有四的老友記有本事將一切濃縮成一套92分鐘的電影作品。佢話總之得就得?我話得就得佢得!
風聲 (陳國富、高群書,2009)
(內有少許結局)
《表兄弟》既有巴黎撲鼻的文化氣息、有現代男女的愛慾纏綿、又有希治閣式的懸念(明顯放下槍擊事件的伏線),可說在城市、人物與事件間左中右逢緣;而且查布洛的拍攝手法孄熟有致,語不驚人卻動人,與佈局緊密的劇本互相輝映,像極老手作品;再配合幾位年青演員的熱情與魅力,成就了這一套大作。電影成功用表兄一角呈現當代青年的生活面貌:具魅力的、個人的、自由的、富侵略性的、危險的,最後表兄弟變做襟兄弟,讀書人變成唔服輸人。結局是敲門聲不是槍聲,意味就更加深遠。
一代奸雄 All the King's Men (Robert Rossen,1949)
《一代奸雄》是1949年的奧斯卡最佳電影,一套人馬疊疊戲味濃郁的政治片。說是政治片,它又比較另類,比較灰色,雖然主角Willie Stark的原型是取材自真實存在的議員Huey Long,但電影跳出個別事件的框框,著眼的更多是政治的本質,而且劇本憑藉不同角色的政治取向與轉舵提供多重辯證,是引人思考政治的入門作。
姑且當這位奸雄Willie Stark真是奸角看待,他的『成魔』之路也相當曲折與複雜。由於電影觀點由記者Jack Burden出發,Willie Stark如何由不畏強權的基層參選人變成憑藉不法勾當上位的人氣政客,過程不是由觀眾直擊;餘下的想像空間立刻引申成問號:政治是否醜陋? 政治應否妥協? 諷刺是Willie Stark背後雖然盡做些不見得光的事情,但最少用自身權力改善社會的願景一直沒變。
沒辦法不提的當然是2006年那套新版本All the King's Men,拖出卡士堪稱是全年之最的Sean Penn、 Jude Law、Anthony Hopkins、Kate Winslet、Mark Ruffalo、Patricia Clarkson、Jackie Earle Haley,在評論與票房上大敗而回,為什麼? 電影我沒有看過,但它的失敗是否在於傳媒強勢的今日,『政治是醜陋』這個題目已不消再辯論?
D9異形禁區 District 9 (Neill Blomkamp,2009)
《D9》總算在異形片窠臼中鑽出點新意。
它的頭半部份很異相也很過癮,假紀錄片拍法加上異型擬人化,變成談種族談歧視的另類作品。其實異形片個遠房親戚喪屍片早已在『歧視』課題中交過成績,也曾有過『喪屍禁區』出現。只是喪屍畢竟算是先人,在道德層面上要作更人性化處理是這類片的大勢所趨。異形片則從來沒有這種包袱。
本片的故事發生在南非(導演也是南非人)讓電影主題出師有名,加上核核突突的重口味直追監製彼德積遜的早期作品,令創意、娛樂性和言志鐵三角緊密配合;後半部比較荷里活,猶幸動作場面的處理還是相當流暢,加上印象難忘的結局狂搶分,難怪本片至今仍然以『異』軍的身份在各大頒獎禮爭獎。
心跳500天 (500) Days of Summer (Marc Webb,2009)
要拍套年輕的愛情電影,不是湊幾個年輕演員就能夠成事。這點全世界都要向日本學習,他們拍十來歲主角談情說愛的功架絕對是世界第一(日本娛樂圈充斥年輕演員是雞也是蛋),撇除大和民族的死亡情意結不提,最好看的還是那些由短裙與水手服所遮掩,載滿理想、熱誠的心,讓這些電影總帶點勵志。
荷里活因為種種原因甚少讓90後談情,但這套由80後做主角的作品似乎也打o岩勵志牌,在變幻不定的男女角力外最好看其實是主角對理想的猛然驚醒,結局安排男主角求職時巧遇美女,新歡有望同時亦是新工有望,愛情與理想最後並駕齊驅。
《心跳500天》的另一特色是它的敘事方法。既然是打亂時序的電影,熱情冷卻的對比自然是主菜,這點《心》也沒有讓人失望。逛傢具店的今非昔比就最寫實、對女友五官描述的昨是今非就最抵死。
至於500天也是第1天這個點子,相信很多觀眾會想起本地年輕愛情片《十二夜》(2000)。不過,對現代男歡女愛更應棍的嘲諷,會否是未數到12夜輪不到500天,我們就先看到那個『1』字!
總之得就得 Whatever Works (Woody Allen,2009)
某程度上,這是一套反活地阿倫片。活地在過往作品都愛批判自己(有時甚至是提早批判,像《丈夫、太太與情人》,1992),一方面為自己貴為知識份子而自傲,一方面也毫不吝嗇這份自傲所造成的窘境。來到《總》片,那個知識份子已經進階成為曠世奇才、甚至主角對著鏡頭自說自話這項獨門招數也『昇呢』成自言自語後竟然肯定鏡頭對面有我們這班八掛觀眾看著。如果說活地阿倫以往的作品都拍自己,這次他就是拍自己想做而不敢做的東西。所以縱然Boris Yellnikoff一角會是活地阿倫近年最好發揮的一個角色,他也不敢演出來! (這個劇本寫在70年代,所以不存在角色年紀不適合活地阿倫這因素)
不得不配服這個劇本的奇情:美貌少女硬闖宿一宵,誇張度都不及平凡保守的中女離婚後成為偉大藝術家,再闖入Scarlett Johansson和Penélope Cruz才敢去的C9禁區3p樂園。壓軸戲是怒漢第二次自殺擲中神婆,大難不死結良緣,所有新歡舊愛新仇舊恨都變成愛他愛的人愛他的人,還肯定了人間有情。所有劇情總之得就得,荒天下之大謬背後幾乎講盡中年危機信仰枷鎖生命價值還有藝術與性性與愛愛與婚姻等等等等……你說它打橫來,我說沒有幾套戲的劇情如何裝得下幾套戲的命題? 偏偏這位七十有四的老友記有本事將一切濃縮成一套92分鐘的電影作品。佢話總之得就得?我話得就得佢得!
風聲 (陳國富、高群書,2009)
(內有少許結局)
沒看過原著,但這套電影版活用推理小說的隔絕與誰是凶手的謎團,造成很強的懸念。導演陳國富和高群書很可能是推理小說迷,在鏡頭運用上為這個懸念煽風點火 --- 雖然『謎』在本片的重要性其實沒那麼大。
托賴的是本片的佈局並不差,沒有呻笨的餘地。而本片作為群戲,也算是角色鮮明演員有勁。李冰冰王志文甚至黃曉明演得都好,不過張涵予和周迅才是戲眼所在。雖然我在十月時沒有看那套由幾十位紅星主演的國慶電影,但看《風聲》也算是感受過建國大業了。
(同是十月份看的《淚王子》另文再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