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9月 12, 2010

大衛連的細世界



我心目中有個名導演分級制,大衛連一直站在最頂級,與我最愛的褒曼或寇比力克是鄰居。不過,我對大衛連的評價主要來自他加入荷里活後炮製的幾套大作,未免太過偏頗。故此,我今次自製機會欣賞大衛連早期規模較細的幾套作品,希望可以由細睇到『大』。

Great Expectations,1946

故事講述善良窮家鄉下仔努力要攀登上流社會,最終發現金錢的流動性注定了上流社會的好睇唔好食,夢想破滅卻換來與最愛的大團圓結局。大衛連版本是我看過的第一個Great Expectations電影版本(雖然之前也看過Alfonso Cuarón的《愛情有刺》,但故事背景被改成了現代的美國)。這個故事橫跨幅度大,大衛連的處理層次分明,場景奇詭絢麗,還有不少大膽的鏡頭運用,例如尾段主角經過大起大落後在倫敦街頭將要暈倒一幕,大衛連將一個非常顛簸的手搖POV鏡頭融在主角多段回憶片段中,營造萬千往事在心頭的衝擊,拍得相當成功! 本片要挑剔的大概是選角。主角John Mills雖然字正腔圓功架十足,但要當年已三十有八的他演個小夥子真是相當艱難,演他女神Estella的演員Valerie Hobson名氣、氣質和外貌都不太出眾,甚至讓人覺得小時候的美貌突然失蹤(演小Estella又是美得過火的名演員Jean Simmons)。翻查紀錄,原來Valerie Hobson正是本片監製Anthony Havelock-Allan的妻子……

Oliver Twist,1948

與Great Expectations同樣是改篇自文豪狄更斯的小說,講一名孤兒逃離受盡虐待的孤兒院後獨個流落倫敦街頭,先後與扒手集團和名門望族扯上關係,還捲入了一宗殘酷血案。這位苦海孤雛的經歷,我早已在Carol Reed的歌舞版和波蘭斯基的華麗版看過,都不喜歡。我猜這個故事真的不是我杯茶。出奇地,大衛連的版本卻顯得相當生動,例如片初描寫孤兒院內孤雛與職員待遇的對比蒙太奇便相當有趣,而且本片技術項目出色,劇情鋪陳有致,小演員可愛投入,似乎是三個版本中最好的一個。

The Passionate Friends,1949

已婚女人、舊情郎、現任丈夫三角愛恨交纏,纏足十幾年;直到已婚女人看似同時失掉兩個男人的愛,失去靈魂的她緩緩走進火車站的月台……本片某程度是大衛連四年前的名片 “Brief Encounter”的相反版本。儘管同樣涉及紅杏出牆,這次主角的道德規範就變成愛情麵包論。演技老練的Claude Rains飾演的現任丈夫角色出奇討好,名句甚多,經我九流翻譯如下:『你不愛我,但你喜歡我…』、『我可以給你需要的安穩…』『我只想與你分享我的財富…』之類……就是這雙世故的手,最後一刻在月台抓回準備跳軌的妻子,讓包容戰勝一切,既悲女人亦悲男人,是有情有義的作品。

Summertime,1955

本片算是大衛連正式加入荷里活的第一套作品,不幸地也染上當年荷里活的惡習:電影初段過份用獵奇眼光投向威尼斯的景緻(情況等如大部份荷里活五十年代到外地拍攝的彩色片)。撇除這瑕疵,改篇自舞台劇的本片,電影感強外文藝味似乎亦比大衛連之前改篇自小說的電影作品更加濃烈,以文字協助敘述故事的手法被完全棄用,換來不少來自文學的修辭手法,也有一定的留白。本片又涉及另一段不倫戀,相比 "Brief Encounter"的道德規範或 "The Passionate Friends"的生活前題,本片的『異地解放』其實提供契機予另一種處理態度…(不倫戀這個母題其後繼續在大衛連作品出現,如《齊瓦哥醫生》和《雷恩的女兒》),本片鏡下的威尼斯美不勝收,用上Katharine Hepburn自然是劇情所需多於靚人靚景的考量。不過,Katharine Hepburn在本片的演技似乎收放不夠自如,過度用力一如她在 "Suddenly, Last Summer"之類作品的表現。我還是比較喜歡演喜劇的Katharine Hepburn。
大衛連早期作品的……靚景?

『靚景』兩字,俗氣俗氣。到外地取景現在更多是荷里活電影的一種商業計算。但大衛連作品的靚景,幾乎是他電影的一切,這點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已可見。兩套改篇自狄更斯的作品因為原著所限,只能夠拿片廠重構舊時代的英國,但部份景觀如 “Great Expectations”開首時Pip遇上逃犯的墓場,或 “Oliver Twist”中上演最後追逐戰的倫敦樓頂,都相當講究和風格化。

靚景之於大衛連,既是選擇開拍電影時的考慮起點,亦是推進情節時不可缺乏的超級元素。他一而再,再而三地,從中發揮他設計場面的過人天份。“The Passionate Friends”中有幕講丈夫到瑞士旅店找妻子,坐在旅店前的咖啡廳中,妻子此時正與舊情郎在波平如鏡的湖中駕駛著快艇享樂。位處山上的咖啡廳可以遠眺到湖上,但兩地其實相距甚遠,大家似乎不用擔心吧……丈夫卻不知從何買來一副望遠鏡,還在等待妻子時拿出來把玩,用望遠鏡看厭喝咖啡的旅人嗎? 乾脆對準著山色觀賞,此時鏡頭剪接到山下湖上那對即將登岸的癡男怨女,下個鏡頭會否就是丈夫看完山色再看湖光兼把所有姦情看得一清二楚呢? 希治閣式的懸念就這樣化在良晨美景中,這就是大衛連的功力。

除了場面設計,大衛連亦擅用靚景完美他的『修辭手法』,象徵、比喻、留白、融情入景都是他耍家招數。“Summertime” 中他借威尼斯花火大會的滿天煙花襯托片中璀璨短暫的愛情,既好看亦好用。這讓人想起他其後的大作《雷恩的女兒》中的一幕:飾演欲求不滿妻的Sarah Miles,被片中神父問到她怏怏不樂究竟在追求什麼時,鏡頭順著Sarah Miles沉默的眼光延伸到所在地蘇格蘭天涯海角那一頭無際大海。自己佇立在懸崖一角,寸步難行;目光卻放在看不見彼岸的無限風光;一個已婚女人的不可能,一個少女的無限可能,整個故事的神髓,與絕美的天涯海角(及它的地理特色),融合得天衣無縫。

當然,我經常也說,大衛連後期作品畫面上的驚艷,得力於荷里活史上最好的攝影師之一Freddie Young。但大衛連的早期作品同樣有位固定的名攝影師Guy Green,上述四套作品除了“Summertime”外都是由他掌鏡。Guy Green特別擅長黑白攝影(他後來也成為了導演,拍了一套很精彩的作品 “A Patch of Blue”,而且堅持反其道以黑白完成),畫面精緻、層次感強、細部分明。失覺,原來他就是大衛連黑白年代的Freddie Young。



早年看的“Brief Encounter”應該實至名歸,是大衛連英國時期最好的作品。不過,今次選看的四套戲,沒有一套是壞作品,我亦能夠從中看到大衛連的創作脈絡。

大衛連其後借助荷里活的龐大資金進行他的電影世界‧之旅(或電影‧世界之旅),版圖遍佈各大洲,幾乎沒有一次失手過。“Summertime”(港譯《艷陽天》)打後的《桂河橋》(The Bridge on the River Kwai,1957)是套傑作,也是奧斯卡最佳電影;《沙漠梟雄》(Lawrence of Arabia,1962)同樣是奧斯卡最佳影片,更是難忘的影史經典;《齊瓦哥醫生》(Doctor Zhivago,1965)是動人的佳作,上一輩的影迷總是讚不絕口;《雷恩的女兒》(Ryan's Daughter,1970)生不逢時,它是套有能力與《沙漠梟雄》爭長短的偉大作品;《印度之路》(A Passage to India,1985)是套具有足夠份量的收山作(雖然大衛連其後還有個因逝世未能完成的拍片計劃)。

有些電影必須在大銀幕觀看才能夠得到終極效果,大衛連的作品是最佳例子;《沙漠梟雄》,我在電視螢幕看過兩次,大銀幕看過一次,後者的震撼程度強幾倍。可惜,荷里活舊戲在本地大銀幕播放的機會少之有少,在各類影展亦難見芳蹤。今年的希治閣回顧展或許是某種好兆頭,或許只因為他是希治閣。值得推介的電影何其多,希望有關方面能夠重新反思在大銀幕放戲的價值,亦希望將來能夠在大銀幕陸續看到《齊瓦哥醫生》、《桂河橋》,還有《雷恩的女兒》。

星期五, 9月 10, 2010

悼今敏(略寫今敏式現實)

對今敏的初始記憶,連我自己也搞不清楚。是X年前在戲院看《千年女優》先?還是Y年前在家看《Memories》DVD先?(首個故事由今敏編劇)。要我翻查本世紀的觀影紀錄當然也可以查到真相,但既然記憶的交叉走位這麼今敏,我亦無須太過清醒吧。 無論如何,今敏這個名字,我肯定是先目瞪口呆再牢牢記住的。選看《千》片,只是因為對日本映畫有興趣;借來《memories》,不過是為了那位大…算了,現在看來,今敏的身影要大得多。

談今敏,我無法不先扯到Charlie Kaufman。兩位東西方電影作者,對虛實隙縫的迷戀與雅俗共賞的表達方法,當今影壇恐怕難再找第三人匹敵。難得兩人能夠在隙縫中不斷鑽出新意,連榨取虛實精華的載體也先後涵蓋了小說(何必偏偏玩謝我)、舞台劇(腦作大業)、電影(千年女優)、電視劇(憂鬱之藍)、互聯網(盜夢偵探)……

Charlie Kaufman大概滿有自信可用情節框框完美操控最終的影像製成品,所以侍機到最近的《腦作大業》才初次執導演筒;今敏在協助編寫《memories》後已急不及待拿起導演這塊操生殺大權的令牌,讓他的想像與疑惑借助電影語言之翼盡情馳騁;(當然,這不礙以作者身份討論Charlie Kaufman,就算杜魯福翻生只怕也不能說Charlie Kaufman只編不導的作品的『作者』非他吧。)個人看來,兩人最大的分別是,今敏作品的實要比Charlie Kaufman作品的實來得實淨。今敏作品的現實世界最多只會有個不男不女的流浪漢,而不會出現囚禁女友在籠的狂人或由猿人養大的孩子這類奇人。今敏擁抱虛幻,卻兼容對社會的關懷,才情與視點的高度成反比,絕對是當世的動畫電影大師。今敏的『虛』已有很多人寫過,以下就以今敏作品的『實』穿鑿附會一下:

今敏執導的首作《憂鬱之藍》(只導不編)講述當紅少女組合的台柱離開組合後,逐步淪為賣肉女星,背叛了當初的純情形象,甚至造成疑似人格分裂。而讓她成為脫星的『幫兇』卻一個個被殺,疑犯到底是狂迷還是討厭自己的另一個自己? 故事後段,她甚至再分不清現實捲入的血案與演出的通俗偵探劇……《憂》片在劇內劇外回憶現實間穿穿插插,還有個完整犯罪片故事支撐,是套成熟的佳作。撇除這些,故事對日本藝能界的諷刺亦非常到肉! 日本的少女組合多年來流行『畢業』傳統,仿佛一旦失去未發育完成的稚嫩,再惹不起犯禁遐想就要立刻出走作獨立發展。當中能夠捱出自己的事業又有幾個?紅不起又想留在圈內的很容易走進了成人事業還渾然不自覺,像近年在日本大紅的AKB48,近月就出了一位前台柱現任AV女優中西里菜,弄得滿城風雨之餘還惹來各方粉絲的惡毒之詞……出色的電影作者常會化身預言家,這就是一例。


今敏其後的《千年女優》繼續沿用藝人作為主人翁,但主角藤原千代子卻是戰後紅極一時的電影明星,在攀上電影界最高峰後急流湧退,從此銷聲匿跡三十年,直到一位記者千辛萬苦終於找到深居簡出的她,垂垂老矣的千代子在受訪過程中重組了自己的回憶。之所以叫作千年女優,其實是今敏借千代子的光影回憶,將她曾主演過的,由江戶、幕末、明治、大正、昭和到現代的電影故事,建構成為日本千年歷史風貌的巨大版圖,野心比起同年另一個大千世界《千與千尋》還要大。(只是一個縱向,一個橫向)《千年女優》的亮點是經過歲月沉澱後難再分割的戲假情真,以及極度流麗的轉場手法,是套感人肺腑的大作,我看過最好的動畫電影之一。《千年女優》另一深得我心之處其實是它對真實的日本電影史作無限致敬。藤原千代子無論是高貴純潔的氣質、竄紅和退休的時間、孤獨神秘的晚年,似乎都與日本人最追捧的經典女優原節子遙遙呼應;千代子演過的戲,從劇照到時代背景甚至鏡位幾乎都以現實的某些(某套)日本經典電影作為基礎,最明顯的當然就是黑澤明的《蜘蛛巢城》。(翻查紀錄,今敏果然視黑澤明和小津安二郎為偶像) 因此,《千年女優》某程度就是封給日本電影迷的情書,是今敏入世的另一憑證。

要數今敏最寫實的作品,大概是其後的《東京教父》。《東》片以東京為背景,講三位流浪街頭的拾荒男女偶然拾到棄嬰而發生的一連串故事。故事偏向寫實,連畫面也不再走過往的冷艷風格,『選角』時用了三位其貌不揚燕瘦環肥的男女,甚至片中的嬰兒也不太可愛。單看《東》片的戲軌,看似不存在今敏過去那種游走虛實的空間。但今敏還是在故事流動的影像(像追逐場面)中插進三位主角的過去,讓故事不會平鋪直叙。當然,今敏在本片最成功莫過於展現了當下東京社會的光怪陸離,流露他對邊緣人物的關懷,隱含他對日本社會的批判。這種批判大抵也顯露今敏關注此時此地的一面。其後改編筒井康隆小說的作品《盜夢偵探》與《東》片基本上走相反的路,《盜》片徹頭徹尾地天馬行空,故事講女偵探利用高科技在別人夢境查探埋藏在潛意識的秘密,故事簡直是近期大熱作品《潛行凶間》的起點。不過,戲中罕有的『現實部份』,包括女偵探對自身的逃離,還有她與癡肥科學家似無還有的愛情,卻又來得相當深刻......

名導逝世,難免會惹來廣大影迷愁思。但是像今敏這種有力再上昇的電影作者離世,畢竟只佔當中少數,婉惜之情更大於一切。據聞今敏還有套未完成的新作"The Dreaming Machine"將會推出。戲名如此今敏,足夠讓人期待好幾年了。好看的,就當它是今敏的遺作吧;不好看的,就用回我看完深作欣二的《大逃殺2》那個反應:那...不是他的作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