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日, 3月 21, 2010

2009年12月吟



大獲密探 The Informant! (Steven Soderbergh,2009)

蘇德堡在完成《毒網》(Traffic,2000)後基本上對荷里活奉行『關人7事』的創作態度,獨家村如《一獲泡》(Bubble, 2005)、狎玩群星如《盜海豪情》(Ocean's Eleven-Thirteen, 2001-2007)系列,還有套片長4.5小時的《哲古華拉》(Che: Part One, Che: Part Two, 2008),未必表現到他的本事,但一定盡顯他的派頭。

雖然故事時代不同,蘇德堡的《大獲密探》和同為鬼才的高安的《CIA光碟離奇失竊案》((Burn After Reading,2008)大可當成後911的諷刺孖寶,被諷刺者當然是神經繃緊地高舉反恐旗幟的美國政府。《大》比《CIA》更搞野的是蘇德堡駕輕就熟地用電影語言營造本片的『正常』。金黃色攝影、悠揚的配樂、閒語家常的獨白,正正常常地講一個不太正常的故事,一位將美國政府玩到陀陀令的密探。

蘿娜的沉默 Lorna's Silence (Jean-Pierre Dardenne,Luc Dardenne,2009)

一如名字般沉默,尤其癮君子被殺那場用暗場交代就再沒有更好的處理了。要知道這種無端端殺死主角的行為對觀眾來說也是極端暴力。電影另一出色之處是沒有讓那場性交讓女角受孕,假的救贖背後是一個不能補償的罪孽。

風雲2 (彭發、彭順,2009)

對Frank Miller改篇的電影作品的拙劣模仿,其實都不及電影架空情節般讓人頂癮,名副其實的『冇頭冇尾』;絕無神由石頭爆出來,步驚雲消失於石頭中,還有那個沒再交代的絕心。本片甚至不是幾段劇情的組合,充其量只是由幾場戰役組成,在港千多萬的票房或許不足以再拍續集,這套作品或許註定如Frank Miller作品的名場面般肢離破碎

神探福爾摩斯 Sherlock Holmes (Guy Ritchie,2009)

我不是福爾摩斯的粉絲,我想看福爾摩斯的樂趣大概是從借神探的腦袋與瞳孔讓屍體、証人、証物等線索重塑過去;但電影版的福爾摩斯卻兼有向後看的奇趣----所有武打都在福爾摩斯腦中預演一次,神探幾近被顛覆成預言家。《神探福爾摩斯》就是這樣淘氣的作品,因此在美指、服裝以至演出上都落足力擺脫福爾摩斯那頂陳舊得現在只有老人才會戴的偵探帽,總比一堆重製作品來得有橋。

課室風雲 The Class (Laurent Cantet,2008)

電影賦與觀眾久違的無力感,尤其我等半日劇迷總是被阿sir Miss其實係大佬係女王洗腦,以為熱血就是一切。其實在教育制度社會制度的五指山下,老師亦只有如此。何況老師是人,不是完人,講錯話得罪人不但只,片末揭盎原來他還要全個學期都忽略了學生戌(我們也有過這種同學吧~~)。居功厥偉的是導演運用真實的鏡頭結合虛構的故事,拍出一套批判煽情極有節制的真實作品。

20世紀少年-最終章-我們的旗幟 (堤幸彥,2008)

對我來說簡直是21世紀的第一宗騙案。愈看愈冇癮的情節鋪展,與導技不如(尤其堤幸彥拍開的)日劇的失望,最後還要被狗尾續貂打擊……

腦作大業 Synecdoche, New York (Charlie Kaufman,2008)

創意澎湃,但格調較灰暗,在真實與虛構之間明明可以擷取前作般的趣味,卻完全被死亡陰影沖淡。其實這種野心宏大的作品有時也會受製作所限,例如戲場之中有劇場之中有劇場,本來可以用更具體的手法表達,甚至有畫龍點睛點醒埋人之果。

阿凡達 Avatar (James Cameron,2009)

撇除眩目的視覺效果(只是這部份它已經值得留名),《阿》就像占士金馬倫其他作品一樣,淺易、正邪分明、加一點幽默感;它的環保與反戰已經被人講到爛了,我倒較喜歡它虛擬身份的設計。自卑的殘障人士變成生龍活虎的阿凡達,多少象徵現代人苦戀網絡虛擬身份,所以我一直以為奸鬼美軍最後會被拖著雙腳到窗前的主角『真身』一槍爆頭。原來占士金馬倫的媚俗居然如此徹底,最後還肯定了虛擬身入,甚至讓它取代本體。戲拍得好、數計得精,亦難怪賺過盤砵滿。

三槍拍案驚奇 (張藝謀,2009)

《三》片的問題不是胡鬧無聊,相反,張藝謀讓作品的畫面紅紅綠綠誇誇張張,加上這班紅男綠女都有把利嘴,其實大可以拍套脫線喜劇(Screwball comedy)。而《三》在個別部份的確有這種感覺,如兩位配角相聲一幕。問題是,它卻是改篇高安兄弟的《血連環》(Blood Simple.,1984),雖然說高安兄弟的作品都兼有荒誕的黑色幽默與驚慄的犯罪元素於一身,但程度總有高低,《血》明顯是偏向嚴肅那一方。偏偏張藝謀又出奇忠出原著,高潮戲甚至連動作也跟足,令《三》片在中段悶出鳥來,全片也被搞得有點不倫不類。


我愛紐約 New York I Love You (『群星』,2009)
(留待與《我愛巴黎》一起講)

梅蘭芳 (陳凱歌,2009)



不知是編還是演的問題,少年梅蘭芳如此技藝非凡又如此討人歡喜,在片中也有不少表演機會,反而成年版的梅蘭芳卻顯得『真人不露相』,只有與章子怡那段有點看頭。由於看不到梅蘭芳為什麼如此出眾,自然不明白為何一眾配角要為他神魂顛倒,尤其是常為他大費周章的孫紅雷。

孫大概才是《梅》片的主角,他的存在,就像《莫扎特傳》(Amadeus,1984)的Antonio Salieri,提供了一個凡人視點,(本應)讓觀眾折服於天賦之子外,也為凡人的上限痛心;可是,因為梅蘭芳在片中完全沒有被神化,讓孫的愛才無用武之地。本片另一個缺點是過度的斷裂。小的斷裂如部份場面的散失、大的斷裂是時空的空白,讓人有現時版本被剪掉太多戲的疑惑。